10月13日,2023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12个专题论坛同时在陕西宾馆会议中心举办,围绕“韧性交通:品质与服务”主题,95场专题演讲呈现多元研究内容和思想交锋。本次年会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长安大学协办。该年会该年会已入选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23)》,既是城市交通行业的年度盛会,也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规智库”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专题论坛1
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交通规划:减缓与适应
承办: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专题论坛1嘉宾合影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健主持会议
城市发展的集约有序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因此积极控制城市发展模式对于气候保护和适应至关重要。空间规划影响了土地使用、交通出行、居住和其他行为,对城市发展模式起到基础调控作用。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国土空间规划主要从减缓和适应2个维度体现:减缓致力于促进长期碳减排,适应则侧重提升短期气候韧性。城市交通系统塑造了城市空间形态,通过紧凑的空间组织有效引导低碳生活方式,但是城市交通系统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必须建立能够有效缓解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交通系统。
本论坛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交通规划:减缓与适应”为主题,邀请到来自研究所、规划设计院、高校等机构的9位专业学者进行精彩演讲,分享气候变化下的交通规划新趋势。
主要观点和结论: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交通规划,一方面需从国家层面增强制度设计,建立面向垂直整合的政策体制和传导机制,把低碳韧性融入现有的规划体系,通过具体指标进行层层传导,并利用信息平台对实施效果进行监测评估;另一方面从城市层面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立低碳韧性导向的国土空间交通领域专项规划编制方法,建立交通碳排放清单和计算模型,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交通领域的指标体系、监测机制与行动计划,并采用联合行动的策略探索垂直传导与横向合作的路径。
演讲嘉宾
刘岱宗 |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东亚区首席代表 |
|
余柳 |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节能减排中心副主任 |
金昱 |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综合交通规划分院总工程师 |
李玮峰 |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 |
李晓晖 |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低碳生态规划研究中心主任 |
司捷 | 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
卞长志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轨道交通所所长 |
许项东 |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 |
专题论坛2
技术深度融合 模型创新发展
承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专题论坛2会场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研究员吴子啸主持会议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院长助理伍速锋致辞
城市交通模型作为交通领域的定量分析手段,一直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布局优化、交通政策研究制定和各类空间与交通规划编制中发挥着积极且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兴起,传统交通建模技术与各种新型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推动交通模型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各种AI大模型的涌现,更为交通模型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契机。
本论坛关注交通模型的最新发展态势,聚焦技术融合和模型创新,邀请了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成都、武汉等城市的交通模型工程师和研究人员进行交流,研讨数据库与平台建设、建模技术方法、模型体系与应用实践等内容,以更好地发挥交通模型在交通战略与交通政策层面的价值。
主要观点和结论:1)在大数据时代应突破传统交通建模方法,探索技术深度融合下数据驱动的交通模型体系。2)当前重点研究的关键技术包括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分析技术、超大城市精细化建模技术、宏观‒中观‒微观一体化建模技术、数字孪生和AI大模型技术。3)模型应用场景的扩展和变化对交通模型体系和建模重点提出了新要求。
演讲嘉宾
缐凯 |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研发中心主任 |
张天然 |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综合交通规划分院院长 |
杨飞 |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交通工程系主任 |
严飞 |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交通仿真中心主任 |
张宇 |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规划所副所长 |
董志国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数智交通实验室主任 |
张建嵩 | 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交通信息中心主任 |
李岩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部分院工程师 |
陈先龙 |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
专题论坛3
城市更新背景下数据驱动的交通治理与规划决策支持
承办: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专题论坛3会场
专题论坛3嘉宾合影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景国胜主持上半场会议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士伟主持下半场会议
实施城市更新,从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以数据治理驱动交通治理,实现交通与城市品质全面提升。这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超大城市交通治理的重要任务,也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论坛面向建设用地的存量时代及城市更新带来的新诉求,邀请了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城市的8位专家结合各自研究和实践进行交流分享,探讨数据驱动的交通治理模型和规划决策支持平台对提升城市治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空间重塑的途径。
主要观点和结论:1)数字化技术对交通系统的影响不仅发生了从能力提供到服务提供的转变,同时溢出的交通数据既是资源也是问题,更是机遇。2)探索交通治理路径,一方面需要数字化协同治理,利用交通数据实现主动交通需求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制定共享交通引导策略。3)城市更新背景下需开展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性评价,因地制宜提出发展目标、改善措施和时序安排,更好地指导城市更新规划建设决策。4)数字城市整合阶段,通过数据驱动赋能深入实施城市更新的数据底座、规划框架、实施策略和行动纲领,优化规划决策支持。5)多源数据在存量空间治理中的应用越来越丰富,通过建立更大的数据观,结合大小数据加强评估校验,加强对人的活动的考量,数据驱动的城市治理将更好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演讲嘉宾
陈小鸿 | 同济大学教授 |
孙小丽 |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总工程师 |
李冰 | 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分院高级工程师 |
阚长城 | 百度地图慧眼副总经理 |
张天然 |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综合交通规划分院院长 |
张辉 |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所副所长 |
舒诗楠 |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
何鸿杰 |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 |
专题论坛4
交通大数据技术研发与应用
承办:北京城建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专题论坛4会场
北京城建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书记、院长刘剑锋主持上半场会议
城市交通规划专委会主任马林致辞
北京城建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助理、技术总监马俊来主持高端对话
高端对话:新基建背景下交通大数据技术将何去何从?
以大数据推动交通行业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论坛聚焦城市交通规划领域大数据前沿技术,瞄准规划设计领域应用场景及行业痛点,助力城市交通规划数字化技术发展及应用。
围绕数据赋能、技术驱动、平台构建、数字转型等内容,现场8位专家针对交通大数据技术研发与应用进行技术交流与经验分享,并以“新基建背景下交通大数据技术将何去何从”为题开展观点交锋的学术对话。
主要观点和结论:1)中国已经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大数据成为交通规划领域越来越重要的本底资源,也是体现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2)当前交通规划设计领域的各层面研究,从宏观层面区域性规划问题(如都市通勤圈识别),到中观层面城市交通与用地协调发展问题(如城市轨道交通TOD和路网规划),再到微观层面交通优化问题(如交通拥堵治理和道路设施更新设计),都亟须构建颗粒度更细、精度更高的数据底座平台以及面向多应用场景的标准化数据体系。3)未来随着交通行业对大数据技术的持续研发和应用实践,传统的交通规划设计理论和技术体系即将迎来革命性的突破和创新。
演讲嘉宾
刘志远 | 东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 |
周军 | 深圳市规划国士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 |
唐小勇 | 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
付凌峰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部分院规划研究部副主任 |
陈琳 | 北京城建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中心主任工程师 |
曹士强 |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
郭莉 |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规划师 |
周延虎 | 北京城建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 |
专题论坛5
智慧交通管理实践
承办: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
专题论坛5会场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城市交通管理部副主任刘金广主持会议
西安市公安局副局长、交警支队支队长马步理致辞
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须探索城市公安交管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新路径、新应用。本论坛邀请了8位专家学者,围绕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创新实践开展分享交流,具有鲜明的公安交管特色。
一是聚焦智慧交管,坚持向科技要警力。青岛市搭建了智慧交通管理服务综合体系,对内打造全时全域智慧警务系统,提高服务实战的能力水平,对外实施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工作,带动城市交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北京市分享了智能网联环境下的信号控制智能优化创新实践,可实现257个交叉口配时动态优化及信号区域智能动态控制,极大改善了市民出行体验。
二是围绕精准服务,以绣花功夫提升品质。西安市以精细化治理为导向,构建交通安全和通行秩序双提升的“西安数字智理”新模式;杭州市精准服务“全量交通参与者”,实现交通安全宣传由交警管治逐渐转向为组织自治;成都市从“城市侧、赛事侧、需求端、供给端”4个维度剖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交通保障工作,通过精准削减弹性需求、转移通勤需求、保障应急需求来护航赛事交通。
三是重点难点治理,靶向发力协同破题。聚焦大城市电动自行车治理,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立足社会关注和实践经验2个维度,通过问题梳理和实践经验总结,寻找综合治理对策与思路;上海市关注占路施工管理难题,围绕“科学审批和有效监管”目标,分享了实践管理经验与创新成果。
演讲嘉宾
程浩 | 青岛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交通指挥中心副主任 |
李宇 | 西安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副支队长 |
谢晓颖 | 杭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政治处副主任 |
赵琳娜 |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
胡博文 |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
张栋 | 成都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秩序处科长 |
周小鹏 | 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总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孙宁 | 北京车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
专题论坛6
多模式交通多网融合的挑战、对策与前沿
承办: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专题论坛6会场
专题论坛6嘉宾合影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陈峻主持会议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长期以来,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运输方式发展相对独立,缺乏有效协同。《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面向加快推进综合立体交通一体化融合、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治理的新任务与新要求,迫切需要聚焦发展态势,总结理论与实践经验,推进多模式综合交通协同规划与智能运行,融合新技术与新方法,促进综合立体交通网整体效能提升。
本论坛邀请来自综合交通领域优势学校、头部企业,以及交通运输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属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开展主题演讲和经验交流,从规划设计、运营服务、组织调度、决策支持等层面研讨多模式交通多网融合的挑战、对策与前沿。
主要观点和结论:1)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是综合立体交通多网融合的典型应用场景。2)主要要研究方向包括协同规划设计、多模式交通枢纽高效运行、客运多方式联程出行服务、货运多式联运组织、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信息网融合、综合立体交通多网融合决策支持。3)有必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工作,对多网融合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进行集中攻关,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以及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演讲嘉宾
王炜 | 东南大学首席教授 |
杨晓光 | 同济大学长聘教授 |
邵春福 | 新疆大学领军人才、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 |
李文明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所长助理 |
汪健 |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中心副主任 |
盛志前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副总工程师 |
张子培 |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交通仿真中心主任工程师 |
涂强 |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 |
专题论坛7
西安综合交通治理和高质量发展
承办: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专题论坛7嘉宾合影
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分院院长宋瑞涛主持会议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不断聚集,机动车保有量持续高增长,超(特)大城市的交通承载能力受到极大挑战,亟待转型发展。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城市增量发展转向存量提质,城市交通系统发展也更加强调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安全韧性。
本论坛邀请了来自北京、广州、西安等城市的8位专家学者,围绕西安市的交通体系传导、枢纽体系构建、绿色交通发展、多元数据融合应用等进行剖析,在分享其他城市在交通规划模式、交通治理、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基础上,对西安市的交通发展把脉问诊,并提出可借鉴、可推广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主要观点和结论:1)城市交通体系规划要转向全流程研究的复合规划,加强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衔接传导,将规划转变为公共政策,强化管控与落实。2)切实推进以枢纽为核心的交通体系与城市空间、功能板块、用地开发的一体化,强调枢纽地区资源配置和接驳换乘的提质增效。3)精细化的交通治理要强调空间、资源、环境、安全等多维举措,多元数据融合分析赋能精准施策,并突出存量挖潜以及面向运营组织的效率提升。
演讲嘉宾
朱凯 | 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分院副院长 |
王建军 | 长安大学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 |
王继峰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综合交通研究所所长 |
崔文博 | 北京艾威爱交通咨询有限公司工程师 |
张辉 |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所副所长 |
王建卫 | 西安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科技处副处长 |
巫瑶敏 |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 |
张卜元 | 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
专题论坛8
以多元协同数字化治理机制建设推动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
承办:同济大学
专题论坛8会场
专题论坛8嘉宾合影
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院长杨超主持会议
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是贯彻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多元协同治理的理论与机制以及数字化治理的技术与工具对于推动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论坛邀请了8位专家学者围绕“以多元协同数字化治理机制建设推动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进行了交流讨论。
一、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理论体系与研究新范式已初步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理论研究”形成了“1套基础理论+3类重点领域应用深化+1个验证支撑平台”的研究成果体系,在重构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理论体系、建立城市交通治理体系化工作模板、实现“研究过程即示范实践过程”的城市交通治理研究新范式方面具有创新特色。
二、面向城市交通治理的理论建模方法与平台系统开发已初见成效。北京交通大学提出面向未来城市交通出行治理的交通系统科学理论方法体系架构。同济大学提出面向中国城市交通治理需求的仿真平台MSGS(Mobility Service and Governance Simulation)开发思路、架构和初步进展,并以汽车共享交通治理为例展示了初步应用成效。
三、城市交通治理路径的探索与实践已全面开展。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从数智赋能、主动激励、平衡热门与长尾需求以及塑造治理典范等角度提出了适应新时代的交通治理策略及实践多元协同治理的理念。深圳市通过空间的统筹布局和有机整合、服务的预约式管理和多模式整合等一系列实践,进行超大城市空间精细化管控、交通精细治理的新路径探索。上海市提出了驱动交通治理规–建–管–运–养协同联动的以交通数字孪生底座为核心的数智技术框架体系,并介绍了港域交通治理数字孪生等相关实践案例。
演讲嘉宾
陈小鸿 | 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院长 |
伍速锋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院长助理 |
叶建红 | 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教授 |
田锋 |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蒋应红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
徐猛 | 北京交通大学综合交通系统科学研究所主任 |
唐小勇 | 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
邓琪 |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综合交通所副总规划师 |
专题论坛9
人工智能与智能交通
承办: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
专题论坛9会场
专题论坛9嘉宾合影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温慧敏主持会议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交通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交通领域积累了大量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数据以及知识成果,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模型算法、仿真计算等识别全景特征,构建内在联系,剖析运行机理,有助于准确预测未来,寻求新技术带来的交通规划、治理、运行、服务的新突破。
本论坛邀请来自交通规划、智能交通、人工智能等领域的5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与智能交通”这一主题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应用的现状与未来,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挖掘交通领域的多源大数据,并深入分析交通系统的运行机理。
主要观点和结论:1)我们正在步入以“人工智能+系统协同”为代际特征的ITS 4.0时代,未来交通整体将呈现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的发展趋势。2)未来交通系统将更加注重人车路的协同以及不同交通方式的一体化融合发展。3)信息技术成为交通发展的新动力,以先进的时空数据深度学习与深度强化学习方法,理解与表示交通环境、交通网络、交通对象、交通事件与行为,构建AI决策支持模型和决策模型,持续提升交通主体的智慧决策能力,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智慧交通的必由之路。
演讲嘉宾
朱珊 |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智能交通所高级工程师 |
鲁光泉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
林友芳 | 北京交通大学网信办、信息中心主任 |
李翔敏 | 百度地图智慧交通副总经理 |
王哲源 |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 |
专题论坛10
存量阶段的交通设施品质与运营服务提升
承办: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专题论坛10嘉宾合影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宇星主持会议
中国已初步形成了近700座城市的综合交通网络,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世界第一。随着城市建设用地增量有限且交通用地呈现减量化发展趋势,城市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空间、人口、财政、资源环境约束,城市建设方式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挖潜,韧性、高品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共性价值。交通规划工作重点亦应逐步从要素驱动、规模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内涵提升。
本论坛邀请了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福建、南京等城市的9位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聚焦交通设施品质与运营服务水平提升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围绕精准性、实时性、可持续性分享研究和实践。
主要观点和结论:1)存量发展阶段综合交通系统的发展重点从设施能力转向服务品质、从规模导向转向运行高效、从方式优先转向绿色集约,这也是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2)行业数字化赋能是存量交通设施实现资源配置优化、运行效率提升、运营服务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3)存量交通设施完善与更新将逐步成为下一阶段城市交通工作的主题,具体原则、策略和措施因城因事而异,但是突出精细化与差异化是普遍要求。
演讲嘉宾
田锋 |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陈礼彪 | 福建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楚柏青 |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
倪峰 | 上海随申行智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MaaS数据赋能存量设施服务提升的上海实践 |
王书灵 |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轨道交通所所长 |
彭佳 | 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
陈小鸿 | 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院长 |
李雪 | 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 |
郝偲成 |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