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会场
10月12日,2023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在西安市成功召开,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长安大学协办。本次会议是专委会自1979年成立以来举办的第35次年会,主题为“韧性交通:品质与服务”,来自全国各地约900位代表出席了这次学术盛会,其中城市交通规划专委会委员和青年委员90余人。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石楠 | |
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李琪 | |
专委会秘书长 赵一新 | |
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陈峻 | |
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温慧敏 |
城市交通规划专委会秘书长赵一新、副主任委员陈峻和温慧敏分别主持上下午的会议。出席今天会议的嘉宾有原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和副秘书长曲长虹、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总督察刘岗、长安大学校长沙爱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黄海军、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孙正良、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琪、城市交通规划专委会第五届和第六届的领导成员以及国内主要城市交通机构的负责人。开幕式上,石楠常务副理事长、李琪院长分别致辞,祝贺会议召开。石楠副理事长和曲长虹副秘书长、专委会主任马林和副主任陈必壮向26篇年会征文宣讲论文作者颁发了证书。全天,12位嘉宾、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做了大会演讲。
原建设部部长 汪光焘
汪光焘部长的主题演讲为《城市交通问题本质是提升城市的基础公共服务水平》。城市交通设施和服务是城市居民同等享有的权利,城市居民需求的差异性决定了其服务形式的多元特征。基于城市交通问题是城市居民需求与政府主导的服务供给关系这一基本认识,提出城市交通问题归属于城市基础公共服务范畴,本质是提升城市基础公共服务水平,这也是新时代城市交通问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全面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和创新城市交通规划理念变革编制方法为例,提出建立和完善城市交通基础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和运行机制,以及面向2035年城市交通问题的十项行动。
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总督察 刘岗
刘岗副总督察的主题演讲为《用地功能与轨道客流双向协调的西安市TOD规划实践》。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背景下,为强化轨道交通对西安市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探索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功能结构及用地布局融合发展的规划实践方法,西安开展了“面-线-点”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工作。宏观层面,通过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互动优化,实现对西安市战略性7大功能区、208个功能单元的发展支撑;中微观层面,剖析轨道交通沿线用地功能的客流特征,对沿线用地结构、线路布局进行双向协调。采用“城市中心体系与站点枢纽耦合”“出行率引导用地结构优化”“双向反馈实现网络职住平衡”等规划理念与思路,通过科学研究与持续探索,促进轨道交通与沿线用地规划研究工作从静态向动态、从单一到复合、从模糊到精准转变。
长安大学校长 沙爱民
沙爱民校长的主题演讲为《城市道路环保型路面技术》。随着城镇快速发展和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传统道路基础设施面临着一系列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目标相冲突的问题,如洪涝灾害、噪声污染、积雪结冰、城市热岛效应等。介绍了近20年通过系统研究建立的以透水路面、降噪路面、低吸热路面、融雪除冰路面等为代表的环保型路面技术体系,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成果在全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城市环保型道路建设和绿色交通发展提供了设计理论和规范方法支撑。
复旦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滕五晓
复旦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五晓的主题演讲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韧性治理研究:以虹桥枢纽为例》。人类社会进入了高度不确定和高度复杂的全球风险社会时代,自然灾害、技术事故、传染病疫情等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综合交通枢纽是集多种交通方式、商业服务、人流物流于一体的城市复杂系统,受外部灾害冲击和内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其快速发展和安全运行面临巨大挑战。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对象,在枢纽规划设计、日常监督管理、运行风险和应急管理能力等要素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系统管理理论从外部环境风险、内部运行风险、应急管理能力三方面对虹桥枢纽运行风险进行了评估。基于“组织-系统-过程”的分析框架,研究构建了虹桥枢纽韧性治理体系,并从制度层面、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提出加强枢纽韧性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黄海军
黄海军副校长的主题演讲为《智慧物流理论与技术发展》。介绍了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重点专项“智慧物流管理与智能服务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针对中国物流运输多方式协同运行效率低与集成智慧服务不足等突出问题,提出智慧物流组织与管理的相关理论,以及物流供需的识别、预测和匹配方法;解决物流对象识别与跟踪的关键技术问题和进行供需匹配时的资源优化调度问题;研制实现智慧物流的成套装备,开发基于移动互联的智慧物流生态平台;编制相关技术标准;在互联工厂、多式联运、城乡配送等场景实现集成应用示范。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 孙正良
孙正良所长的主题演讲为《城市道路交通精细化治理》。通过回顾中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发展历程,分析了城市交通管理从管理向治理转变的必要性,介绍了公安交管部门围绕城市道路交通精细化治理提升行动,以及在推动城市交通系统治理、全面依法治理、深化源头治理、统筹综合治理等方面采取的具体实践措施,最后结合城市交通规划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长 戴继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长戴继锋的主题演讲为《粤港澳大湾区跨界交通对策》。大湾区的跨界出行规模在世界各大城市群中位居前列,从跨界联系的空间分布规律来看,大湾区边界毗邻地区之间的交通占跨界出行的主体。跨界交通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主要集中在区域骨干交通设施方面,重点解决长距离跨界出行的联系,对边界毗邻地区之间短距离交通的研究不足。通过模型研究发现大湾区边界效应存在地理边界、成本边界、政策边界三种类型,大湾区跨界协同发展对策的出台需要综合考虑边界效应的不同特征。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东亚区首席代表 刘岱宗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东亚区首席代表刘岱宗的主题演讲为《迈向零碳交通之路》。交通行业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行业,相比其他行业,交通领域的减排行动明显滞后。介绍了美国和欧盟等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历程,强调交通行业的减排工作艰巨且刻不容缓。通过与发达国家对比,指出中国在碳定价、运输结构调整、新能源货运车辆和发电环节等方面仍有不足之处,改善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层面需要制定更加雄心勃勃的交通行业战略和目标。以美国纽约、德国沃尔夫斯堡等为例,分享了交通行业的三种零碳解决方案:避免(减少行驶里程)、转移(结构调整)、提升(电动化或提高燃油效率)。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涛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涛的主题演讲为《四网融合 自主进化:城市级交通OS平台探索与实践》。构建数据互通、业务规则互馈的城市级交通OS平台,成为新时期城市交通韧性发展、品质提升的关键。围绕四网融合新阶段探讨了城市交通面临的空间、工程、设施、管控、运营、服务、生态7大韧性挑战趋势,提出以数映实、以数预实、以数控实的数字孪生发展路径,通过打造交通全要素数实映射孪生底座、宏微观一体交通行业大模型、7个交通全场景业务引擎,构建四网融合、数实映射、自主进化、人机协作的新一代城市交通OS平台,实现数据-模型-引擎-服务全链条闭环。最后围绕空间韧性、工程韧性、设施韧性、管控韧性、运营韧性、服务韧性、生态韧性,分享城市交通OS应用实践。
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院长 杨超
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院长杨超的主题演讲为《城市地面公交客流特征及流失机理研究》。自2016年起,全国大中城市公共汽车客流量开始出现下滑,疫情的影响、政府财政补贴绩效下降等因素加大了客流下降的压力,公共汽车交通发展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根据公共汽车系统用户行为状态演化规律探索,提出“公共汽车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与流失风险”建模方法,分析公共汽车客流下降机理。从预期、服务、变革三方面探讨公共汽车客流下降致因及对策,提出在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公共汽车交通应该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用户关系管理能力,基于用户流失风险制定用户挽留策略,减缓客流下降趋势。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景国胜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景国胜的主题演讲为《数据驱动的城市更新与交通治理探索及广州实践》。分享特大型城市发展到“下半场”,城市更新、交通治理方法体系由目标导向的“规划模型决策”向数据驱动的“运行模型决策”转变及广州实践。从城市更新的“两面性”出发,探讨城市交通治理需要什么样的城市更新;以数据驱动为手段,解析并警示传统城市更新带来的交通挑战,以职住空间结构重塑与优化、开发密度适配为抓手讨论城市更新与交通系统如何互动协调;分享城市更新背景下交通治理的实现路径与模式,包括人口适配性下的区域差异化更新治理模式、轨道交通低效客流车站用地导入模式、道路交通“双微”改造品质提升模式、非机动车/货车违禁/施工动态监测等精细管理效率提升模式。
北京城建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 刘剑锋
北京城建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刘剑锋的主题演讲为《城市交通规划数字化底座平台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近年来多源时空数据在城市交通规划领域应用日益广泛,然而长期面临着多源数据融合不足、精准量化分析不够、一体化数据应用平台欠缺等难题。介绍了城市交通规划数字化底座平台的关键技术,该技术在行业内首次实现城市全域精细至“建筑体”颗粒度的人口和出行分布分析。围绕平台的研发进展及应用情况,阐述了数字化背景下大数据如何科学化、定量化服务城市交通规划、轨道交通规划设计、轨道交通运营效果评估、TOD评估与规划、公交线网优化、交通影响评价、城市体检更新等,提升城市交通数字化、精细化规划与治理水平。
13日全天还有12场专题论坛,主题分别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交通规划:减缓与适应;技术深度融合 模型创新发展;城市更新背景下数据驱动的交通治理与规划决策支持;交通大数据技术研发与应用;智慧交通管理实践;多模式交通多网融合的挑战、对策与前沿;西安综合交通治理和高质量发展;以多元协同数字化治理机制建设推动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人工智能与智能交通;存量阶段的交通设施品质与运营服务提升;货运发展的现状、反思与展望;健步悦骑引领城市转型提质。
颁发宣讲论文证书
本次年会围绕“韧性交通:品质与服务”主题组织了论文征集活动,共收到投稿论文331篇,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筛查的基础上,经论文审查委员会匿名审阅,有223篇论文被录用,其中26篇论文精选为宣讲论文,这些论文汇总在《韧性交通 品质与服务——2023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摘要》中,并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
专委会换届会
本次会议召开前夕,第六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会进行了换届选举,选举了马林为主任委员,杨超、陈峻、陈必壮、林涛、景国胜、温慧敏、戴帅为副主任委员,赵一新为秘书长的新一届领导集体。自1979年专委会前身大城市交通规划学组成立44年来,专委会历经5次换届,共成功召开35次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