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期间,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承办的“韧性交通与系统建构”专题会议于9月20日在线上举行,以新冠肺炎疫情为切入点,针对韧性交通系统构建的问题、体系和策略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
新冠肺炎疫情对城市和交通的冲击及影响极大,城市间交通受阻、公共交通吸引力急剧下降、小汽车使用明显增加、快递配送需求猛增,而这种现象也许会在很长时期存在,并影响城市和交通的发展模式、演进路径和政策方向。为了对疫情期间交通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防疫对策进行梳理总结,思考现有的理论方法和新技术如何与疫情防控决策需求相结合,并思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构建韧性交通系统,2020年月9月20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承办的“韧性交通与系统建构”专题会议在线上举行,邀请各界代表深入交流研讨韧性交通系统构建的问题、体系及策略,为韧性交通体系建设探索可行路径。
邵源:数据驱动下的深圳市交通疫情响应与精细治理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城市交通服务保障遇到一系列应急问题。深圳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理念,以构建“可信、可控、可靠”的交通服务体系为目标,利用大数据研判疫情整体防控、对外交通客流、城市交通运行、重点区域活动、企业复工复产等态势,支撑一系列返深交通防疫管理及疫情期间出行保障措施制定。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研究院(智能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邵源介绍了深圳在疫情不同阶段,围绕动态、精准识别市民出行需求变化以及全人群出行链特征变化等关键问题,制定了城市交通系统从传统追求“大客流、高效率”向追求“安全可信、精准调控”转变的若干措施。他提出应当将韧性交通构建纳入长期交通战略,保障城市交通可持续健康发展。
徐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城市公共交通韧性治理的初步思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对常规的城市交通管理策略造成冲击。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响应与防控要求,城市公共交通的角色定位既是疫情防控“主战场”,也是经济恢复“保障线”,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徐珺通过疫情公共交通的“双重角色”与“两难困境”,探讨将韧性城市治理思路引入公共交通运行组织管理的可能性,从应对目标、应对思路、应对主体和应对手段等方面提出城市交通治理的变革方向。她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要求下城市公共交通韧性治理可从明确抑制、维护、恢复、转型响应策略;匹配刚性防御力和柔性调试力的核心能力;选择收缩策略和强化策略;优化策略和创新策略等对应工具组合的三步骤治理思路进行考虑。
惠英:疫情期间共享单车的使用行为与意愿
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城市交通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惠英分享了疫情前后公众对共享单车的选择意愿与使用行为的变化。她聚焦于三个问题:使用共享单车的出行行为和发挥作用如何变化;影响使用共享单车的因素有何变化;疫情期间的共享单车发展的策略变化,通过网络调查问卷的研究结果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她指出共享单车在疫情期间的主要交通功能由接驳其他公共交通方式变为承担完整的出行,并且合理的消毒措施、科学的投放布局、舒适的骑行环境能够有效地鼓励公众在疫情期间的必要出行中使用共享单车。共享单车作为一种辅助交通工具,纳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韧性交通体系非常有必要。
朱晔:重大突发疫情下应急物资运输保障对策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国应急物资运输保障中出现了运输通道受阻、应急物资分拨不畅等问题,暴露出中国的应急物资运输保障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讲师朱晔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下应急物资运输保障的特征和难点,探讨了此次疫情应急物资运输保障中的经验及所暴露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她指出既有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在面对重大突发疫情时存在不足之处,包括缺乏重大突发疫情下应急物资运输保障特定需求的相关措施和专项预案,缺乏完善的将全社会运输资源进行有效组织的机制,缺乏应急运输系统参与者的高效沟通协调机制,缺乏建立物资绿色通道或专线通道的相关标准,缺乏应急物流设施合理配置机制。同时,她提出提升中国重大突发疫情下应急物资运输保障能力的基本对策,并重点阐述了依托既有资源快速构建应急物流网络的方法。
陈文来:后疫情时代中国民航发展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航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产生了出行需求下降,航空公司流动性下降,运力过剩等变化。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陈文来从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航空市场和中国航空市场的影响切入,探讨了民航业在应对疫情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运输保障作用,但也遭受了严重冲击。针对中国民航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他提出“十四五”中国民航面临百年未有变局下民航发展格局全方位调整和重塑、新冠疫情不利影响与民航长期发展的问题深度交织、航空运输市场供需之间总量不足与结构矛盾并存、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民航发展不匹配等挑战。后疫情时代中国民航发展需要加快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技术、一流管理。
魏贺:System of Systems(SoS):重新思考后疫情交通
System of Systems (SoS)作为体系科学最早出现于区域科学城市研究领域,是对大规模、超复杂系统的研究。应对社会在变、系统在变、技术在变的挑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魏贺从System of Systems (SoS)的概念和发展切入,阐述了韧性系统的特征、转变路径和演变进程。他提出主动选择的适应性路径的韧性加强和被动选择的变革性路径的韧性削弱,在新冠疫情发生后产生的新常态,可持续是发展主题,相对成熟的社会-生态系统和当下研究热点的社会-技术系统两者技术性强,政策性弱。同时,他发出我们是否做好和疫情长期共生共存的准备,我们的战略发展目标及空间规划与建设路径及模式如何改变,我们是否大胆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带动其他战略与政策的完善的疑问。随后,他提出后疫情时代的体系目标包含健康等七个因素,重新实践思考交通和健康和韧性的关系,面向技术挑战搭建体系,从而迈向美好的未来。
随后,邀请嘉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研究员李大庆、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许项东、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胡晓伟以及会议各发言专家、参会嘉宾围绕“韧性交通系统建构”的主题进行了自由交流。
李大庆:
♦ 韧性是系统角度的概念,这个系统是指交通系统本身,还是城市中各子系统(包括交通系统)共同构建的大系统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 交通作为城市的子系统,从前主要从效率的角度进行考虑,现阶段效率可能不再是交通系统发展的主要目标。
♦ 交通系统在经历疫情之后如同沙堆模型,达到临界状态后往往会造成更大的风险,交通系统的潜在风险正在不断累积,例如交通拥堵比疫情之前更严重,发生大面积拥堵的可能性更高。
许项东:
♦ 对于韧性和韧性交通的概念定义还未达到共识,下一步需要建立评估能力和评估体系。
♦ 韧性交通涉及场景问题和动态问题。以疫情为代表的新的场景作为新的扰动源头,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水平、事前事中事后的不同发展阶段关注点均不同。
♦ 需要关注何种程度的韧性是合适的,资源准备的不足和冗余会导致韧性不足或过度韧性。
胡晓伟:
♦ 以往对交通网络的脆弱性和可靠性的研究是从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背景,疫情的发展使得交通韧性研究从综合运输网络的角度,转换到疫情期间交通工具作为流动点,城市和城际换乘的枢纽等作为防控的重点。韧性交通应当从综合的交通网络,到交通枢纽,再到交通工具综合考虑。
♦ 从社区15分钟生活圈角度入手提升交通韧性策略,并需要考虑在有限资源下如何提升交通韧性,哪些地方最先提升以及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徐珺:
♦ 韧性治理需要注意疫情和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区别。疫情中的“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的双主线如何考虑策略的选择值得思考,同时策略需要细分到不同阶段。
♦ 自然灾害是破坏物理系统,仍存在组织能力。疫情是物理系统完好,但组织体系发生变化。如何更好地应对这种变化值得思考。
♦ 系统应对方面的防灾救灾是单一体系,通过调度体系配置资源,而疫情防控考验多元多组织的能力,其应对是极为重要的。
惠英:
♦ 疫情对人的出行模式产生了影响,使得城市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
♦ 疫情防控对于城市高密度地区更具冲击力。高密度客流的商业模式是否变化或者是否继续存在值得思考。
♦ 韧性交通是韧性城市的一部分,生活方式对交通组织方式的影响是深远的。
朱晔:
♦ 韧性和柔性的差别在于系统受到外界的冲击以后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平衡,而不一定需要完全恢复至原来的系统。
♦ 货运规划对于城市韧性交通考虑的较少。
♦ 疫情使得货运需求和配送需求与日常需求存在区别。
陈文来:
♦ 民航业中的国际航线在“外防输入”的要求下,“五个一”政策在国际范围内存在争议。
♦ 经过疫情的考验之后,未来需要考虑法规的完善和治理体系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