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论坛11
新质生产力创造交通新业态,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承办单位: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
专题论坛11嘉宾合影
同济大学教授杨东援主持会议
为宣讲论文作者赖武宁、陈俊彦颁发证书
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今天,以人工智能、智能网联、低空经济和交通大模型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通过技术、模式和业态三重创新驱动,突破传统发展桎梏,成为推动交通行业创新升级的核心引擎,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论坛邀请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地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从多维度视角就新质生产力发展展开深入研讨,为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提供创新思路和实施路径,并形成如下观点和结论。
1)智能网联融合发展:传统车辆与自动驾驶车辆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将长期共存,未来城市规划与道路设计需重点考虑多元交通方式有机融合,依托智慧基础设施实现“汽车-交通-城市”三位一体协同发展。2)AI赋能枢纽建设:AI智能体技术赋能交通枢纽,作为垂直领域示范场景,重点解决大型交通枢纽面临的供需失衡、打车难、停车难、换乘难等痛点问题。3)低空交通规划策略:针对eVTOL等新型运载工具的多样化发展特点,超大城市低空起降设施规划应综合考虑出行特征、空域条件、城市空间布局等因素,坚持分级分类、供需匹配、复合利用和适度超前的原则,确保低空交通发展与客货运需求和城市规划相协调。4)公共交通提质增效路径:在财政预算收紧和客流持续下降的双重压力下,公共汽电车运营主体亟须通过精准客流分析、优化线路布局、动态调整班次、创新服务模式等举措,探索传统公共汽电车提质增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5)货运枢纽优化建议:系统梳理国家级货运枢纽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从补齐设施短板、提升运营能力及增强辐射效能3个维度提出规划优化方案,满足行业长远发展需要。
智能网联环境下“汽车-交通-城市”融合发展路径探索
叶建红 | 同济大学交通学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系副系主任
AI智能体赋能交通枢纽智慧交通系统技术研究
王宝辉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低空经济引领新赛道,规划赋能助力新发展
彭武雄 |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交通仿真中心总工程师
城市地面公交提质增效策略研究
杨超 | 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院长
基于供需平衡的超大城市eVTOL起降场规模研究
赖武宁 |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
超大城市低空交通体系构建与服务管理能力建设的上海方案
陈俊彦 |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延链规划建议
孙小年 |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伟杰点评